壹:遠祖發源地。從西河郡(今河南安陽)、遷博陵(今河 北蠡縣)、遷山東莒縣、遷山東曲阜。
我祖林姓郡望西河。西河即現在的
河南省安陽,戰國時屬魏地。那時黃河流經安陽縣的境域。西河即黃河的西面。據《閩林開族千年譜》載: “林氏出自子姓,殷比干之后。比干係太乙之子,帝乙之庶弟,紂之叔父。見紂無道,直諫而死。夫人陳氏有遺腹子三月,懼紂之禍,與婢四人避難於長林石室之中,生子名泉。周武王克紂,表比干墓,徵其后嗣┅┅令以林為姓,封公爵食邑博陵(今
河北省的蠡縣,那時屬
河南管轄)。”林姓始祖林堅下傳
第六代(玄公),遷徙至
山東莒 縣。后又遷徙
山東曲阜。那時族人后裔都還圍繞著齊魯之地播遷繁衍,自至西晉;。
貳:林姓第一次南遷是在西晉末年。從山東濟南、遷江蘇下邳縣、遷南渡寓居江左。
西晉短暫的統一,併沒有給全國人民帶來安定。由於統治集團的荒淫無度,崇尚奢靡,加重了人民的苦難和貧窮。不久又暴發“八王之亂”,更把人民帶入水 深火熱之中。懷帝永嘉年間(西元307~312年),北方又普遍發生了嚴重饑荒,統治階級仍賦斂如故。在此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摧殘。惠帝以來, 人民大量地離開鄉土,逃亡四方——主要的是向南遷徙。特別是在山西,情形最為嚴重,存留本鄉的漢人,不滿二萬戶。北方人口在為減少,頓成虛弱現象。加上北 方少數民族武裝的掘起,不時擾亂邊境,
迫使西晉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斷南移。這就是中原漢人不 斷渡江南下的根由。西晉時期,林姓已傳到第62世禮公。禮公,字元副,西晉時為主薄,后授太子太傅,跟隨西晉政權的南移,從
山東濟南,遷徙至
下邳(今江蘇省下邳縣)梓桐鄉。林禮只有一個兒子林穎。西晉建興三年(西元315年),林穎為徐州別駕,后遷任黃門侍郎。建興四年愍帝司馬鄴投降劉曜后,林穎隨東晉元帝南渡寓居江左。林姓完成了第一次南遷。
參:林姓第二次南遷。東晉泰寧三年(西元325年)。從 下邳、遷建鄴(今南京市)、遷晉安郡(今福州市)。遷莆田北螺村。
林穎有兩個兒子,長子林懋,授官為散騎常侍、殿中侍御史,后為下邳太守;他有六個兒子,當時都有十分顯貴,號稱林氏六龍。
次子林祿,字世蔭,生於晉太康十年(西元289年)。晉惠帝時(西元290~306年)為安東瑯琊王府參軍,鎮守
下邳。西晉永嘉元年(西元307年)隨瑯琊王移鎮
建鄴(今南京市), 任給事中、黃門侍郎。永嘉五年,荊、湘兩州(今湖北、湖南)發生了一起比較大的農民起義。十多萬戶巴、蜀流民為了反對豪強的欺壓和荊、湘兩州刺史的屠殺, 舉行起義。他門推杜韜為領袖,轉戰大江以南,屢屢擊敗晉軍。西晉王朝驚恐萬分,命重臣陶侃、王敦調重兵鎮壓。林祿跟隨王敦討伐杜韜有功,升任為招遠將軍、 散騎常侍。晉懷、愍兩帝相繼被俘后,林祿因跟隨王敦擁戴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王朝有功,出任合浦太守。東晉泰寧三年,晉明帝命林祿鎮守
晉安郡治所(今福州市)。據《福建省志大事記》載: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分建安郡設晉安郡。原屬揚州,后改隸江州。晉安郡統現八:原豐、新羅(今長汀)、宛平、同安、候官、羅江、晉安(今南安)、溫麻(今霞浦),統戶4300。”
林祿舉家遷居晉安,完成了林姓第二次南遷。因此。
林 祿成為林氏入閩的開宗始祖。 東晉咸和二年(西元327年〕,蘇峻、祖約起兵叛亂。鎮守尋陽的江州刺史溫嶠與庚亮共推鎮守江陵 (今屬湖北)的荊州刺史征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移檄四方,共討蘇峻。晉安郡隸屬江州。林祿自然也起兵參與鎮壓叛亂。林祿歷經晉元、明、成、康、穆五帝,對 晉王朝也可謂功勳卓著。晉永和十二年(西元356年),林祿逝世於郡所,享年69歲。死后,晉王朝追封林祿為晉安郡王,墓葬于溫陵九龍崗(今惠安縣塗 岭)。據《惠安縣志》載:(將軍墓在縣北十三都龍頭岭,有石三簇,嵯峨秀異,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馬。諸峰盤旋,形勢特異。鄉人奉之甚謹) 林祿有二子:長子
林景(字明徹),東晉咸和五年(西元330年)為通直郎。后從征南將軍朱寶平南有功,授鎮威將軍、散騎常侍,封桂陽郡(今湖南省郴州)南平侯。次子林暹,為威武將軍,
居侯官都西里。入閩林氏第
9世(林景一支)
林元次,南朝齊高帝建元二年(西元480年)任功曹;后入梁,任建安縣令。他有三個兒子:長子林既為梨岭長城始祖;其
次子林茂,字汝盛,隋開皇三年(西元583年)為右丞,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為莆田林氏開基始祖;三子林詵的二個兒子遷居龍溪縣,為龍溪始祖。
肆:南宋寶慶至景定年間,從莆田遷寧化縣石壁里,遷廣東 省饒平縣坪上鄉,遷元高都水口社石頭鄉金場嶺安石樓(今饒洋鎮石頭林),遷新竹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
其後世子孫以
莆田為中心再繁衍至惠安、韶安、長樂、連江、寧化、龍溪、海澄、平和、漳埔等地,其中最為人稱道者為十六世披公,生有九子個個皆為朝廷刺史﹝相當於今之監察委員﹞,人稱蒲田九牧,是為
九牧衍派之始。祿公後,於南宋寶慶至景定年間(西元約1225~1264年)廿二世祖顯榮公遷入
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第三一世祖真福公原居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元末明初,朱元璋為統一南方,禍及於閩,真福公兄弟親疏等八人,攜眷入粵逃避於
廣東省饒平縣坪上鄉。嫡孫根德五十九公又遷同縣
元高都水口社石頭鄉金場嶺安石樓,今饒洋鎮石頭林,開疆闢地,謂
開饒始祖,另立一世。至十五世祖孫檀公47歲攜眷鄭氏、長子延耐10歲,參人於(西元1757年),清朝乾隆貳拾參年戊寅歲之間來臺,為
開台始祖。到新竹六張犁庄,勤苦耕農,併向農商發展,漸漸有成,家道振興。嘉慶十年象賢公與象明公兄弟,慎選芒頭埔(竹北六家)之田興建
忠孝堂公廳。有一廳堂;一門樓;左右兩廂房,族人稱之新瓦屋。從此公廳「忠孝堂」為聚落的核心。后長房振輝公派下,祖產都分配於頭前溪內,后土地(耕地)被大水衝掉,只剩土地公前一長條菜園,無法生活,到處遷移,找耕地承租生活,到處受地主壓榨,從六家遷竹東大山背,再遷五指山入口處,河岸對面山下,金木公再遷出至新竹縣雙溪村與三峰村交界處,最後再遷至青草湖至今;開枝散葉,現各派下員事業有成分居各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