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排碳上限與交易制 環保兼賺錢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6-9/02/27

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一套排碳上限管制與交易制度(cap-and-trade),希望一舉兩得:對抗氣候變遷,兼為國庫帶來800億美元(台幣2兆7900億元),用以資助他的再生能源大計。
這套創新計畫的用意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氣體,來加強美國對抗全球暖化的努力,同時以污染者付費的方式,為政府帶來迫切需要的收入。
歐巴馬在預算案中概述這套新辦法,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准許排放這些氣體的廠商把他們沒用完的碳額賣給其他公司。污染嚴重的廠商將必須向污染較少的公司購買排碳額度。
此法等於懲罰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公司,獎勵「最綠色」的企業。布希政府強烈反對這種做法,宣稱這類辦法使企業增加太多成本。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廢氣排放國,但布希始終拒簽1997年京都議定書。
歐巴馬迅速改變美國的氣候變遷和能源政策,包括每年撥150億美元發展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等乾淨能源,希望未來三年把美國的再生能源供應量增加一倍
同時,政府將出售碳額,向改用乾淨能源科技的個人和企業提供大約630億美元稅務優惠等援助。
歐巴馬24日對國會表示,要真正改變國家經濟、保護國家安全、避免地球受到氣候變遷毀壞,必須把乾淨的再生能源變成有利可圖的能源。他要求國會立法,根據市場情況限制排碳,並推動增加再生能源產量。
環保組織歡迎歐巴馬的能源政策,但共和黨質疑是偷偷對個人和企業加稅。共和黨領袖波納說,這根本就是「碳稅」,將會增加所有開車、上班、開燈民眾的稅賦。
【2009/02/27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克魯曼專欄》歐巴馬預算案 很棒的開始

【經濟日報╱田思怡譯】2009/02/28
選舉會產生影響。歐巴馬總統的新預算案代表巨大的突破,不僅背離了過去八年的政策,也背離過去30年的政策趨勢。如果他能讓國會通過像26日宣布的計畫這樣的案子,他將帶領美國走上全新的道路。
這項預算案對那些已開始感到有點後黨爭憂鬱症的民主黨人來說,將是一大慰藉。國會通過的經濟振興法案也許太弱,太專注於減稅。歐巴馬政府不願對銀行硬起來,也許令人深感失望。但有關歐巴馬將在預算計畫中犧牲進步的優先施政目標,將以在稅制邊緣和稀泥為自滿的憂慮,現在則一掃而空。
因為這項預算案將於未來10年撥款6,340億美元用於健保改革。這不夠支付全民健保,卻是令人信服的開始。而且歐巴馬計畫承擔健保改革的支出,不僅藉由對富人增稅,也透過停止令人心寒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 )民營化,終結對保險公司付費過高的弊端。
在另一方面,看到預算案估計政府出售碳排放許可,將有6,450億美元的收入,也令人振奮。在前任政府多年來否決和延遲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之後,歐巴馬政府釋出訊息,準備處理這個問題。這些新的優先施政方針在這分預算案裡一一臚列,對我們這些已習慣閱讀布希時代預算案的人來說(每一頁都侮辱我們的智商),這分文件的清楚明瞭和合理化令人讚賞。這是我們能相信的預算。
許多人會問,歐巴馬是否真能實現削減赤字的承諾。他真能在2013年把今年的1.75兆美元赤字減到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是的,他做得到。目前赤字驚人是暫時性因素所致(至少我們希望是暫時性的):嚴重經濟衰退壓縮歲收,大筆歲收必須分配給財政振興方案和金融紓困方案。
一旦危機過去,預算狀況應會大幅改善。謹記在2005年到2007年,也就是危機發生之前的三年,平均每年的聯邦赤字只有2,430億美元。在那些年間,歲收增多,某種程度是房市泡沫所致。然而我們每年在伊拉克花費逾1,000億美元也是事實。
因此,如果歐巴馬讓我們從伊拉克脫身,並設法創造穩固的經濟復甦,當然,這是兩大假設,那麼,在2013年之前讓赤字減到約5000億美元,應該一點也不難。
但未來幾年債務累積的利息不會使赤字增加嗎?不像你們想的那麼嚴重。政府債務的長期利率不到4%,因此即便增加1兆美元債務,未來每年赤字增加不到400億美元。這項預算案完全反映了利息成本。
那麼,我們有了好的優先施政方針與合理的預估,這個預算案有什麼令人不喜歡的地方?基本上,長期前景仍然堪憂。
根據歐巴馬政府的預算預估,聯邦赤字與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也就是普遍用來測量政府財務狀況的標準,未來幾年將飆高,接著多少會穩定下來。但將穩定在赤字與GDP比率約60%左右,以國際標準,不算極高的債務水準,卻是美國自二戰後那幾年來最高的。如果發生另一危機,這將使我們可操作的空間大減。
此外,歐巴馬預算案只告訴我們有關未來10年的預算,這已比布希時代預算案來得強,後者只往前看五年。但美國真正的財政大問題潛藏在預算案之外:遲早我們必須處理提高長期支出的因素,尤其是節節升高的健保成本。即便徹底的健保改革成本不失控,我認為聯邦政府至少很難在不對中產階級增稅的情況下,擔負長期支出。不管政治人物怎麼說,我們未來都可能徵收加值型營業稅。
不過我不怪歐巴馬在預算案中未回答一些重大問題。在嚴重危機期間,政治體制能處理的長期戰略只有這麼多;現階段,他可能已盡可能地承擔。這個預算案看起來很讚,很讚。 (本文作者Paul Krugman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02/2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田思怡譯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取代消費券 賴士葆主張消費抵稅

(我們的政府上下只會撒錢,總算有開源構思,地方政府招商。)
【聯合報╱記者李祖舜/台北報導】2009/02/25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擬推動修改所得稅法第十七條,在申報綜合所得稅稅目中增列「消費扣除額」每戶十萬元,預估將可平均為每戶家庭減少一萬三千元左右的稅金,刺激民間消費。行政院長劉兆玄對賴士葆的構想予以正面回應,表示任何有助刺激消費的措施,都應好好規畫。
賴士葆昨天針對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質詢時指出,美國總統歐巴馬已提出退稅減稅方案,鼓勵美國民眾增加消費,他建議劉內閣可以思考,給民眾每年一定的消費扣除額,取代只能發放一次的消費券政策。
賴士葆指出,他在這個會期會提出這項修法草案,初步訂出「試辦兩年」,賴士葆也建議鼓勵地方政府招商,擴增自有財源,例如招商成績最好的縣市政府,中央可發給獎金一億元,或是讓該縣市免繳部分國稅。
劉揆在答詢時表示,財政部已規畫修訂財政收支畫分法,就是強調鼓勵地方自己取得財源。
【2009/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記者李祖舜/台北報導

扁律師濫用辯護權 意在全民公審?

【聯合報╱邱忠義/檢察官(新竹市)】2009/02/25

陳水扁律師團透過扁辨公布證人「片斷」偵訊錄影光碟。這在國外是很難想像的,在我國卻一再發生,實在令人心寒。辯護權已遭到恣意濫用,再這樣下去,辯護制度終將宣告沉淪,走向黑暗面。
辯護人於審判中可以檢閱卷宗及證物,並得抄錄或攝影(下稱開示證據),目的僅在於讓被告和辯護人使用該證據於「本案被告所涉案件訴訟之準備」,以有效地準備訴訟或認罪協商,便於整理爭點,並防止突襲。如果被告或辯護人將開示證據恣意使用於與訴訟目的無關的事項上,例如拿去開記者會做訴訟外抗爭,想引起輿論壓力而形成公審狀態、故意對相關偵審人員提起告訴或告發,或拿給暴力、詐欺等集團從事不法行為等,藉以迫使參與訴訟的相關人員有所顧忌,而放棄應有的偵查、審判或作證等作為,都已超過辯護權的界限。
因之,將開示證據取之於訴訟目的以外使用,應加禁止並處罰。除了前述理由外,最主要也考慮法益保護的問題,這有三層面要說明:第一係為防止罪證可能被隱匿湮滅,第二係為預防對訴訟關係人之個人秘密、名譽之侵害,第三則為免不當影響整體司法偵查及審判程序之進行。
也就是說,當開示證據恣意地被使用於與案件訴訟準備目的無關的事項上時,其餘尚未浮現的證據極有可能會因此而被隱匿、湮滅、偽造、變造,相關共犯、證人也可能因此而勾串,此對刑事訴訟所要追求的發現真實係一大傷害。另外,若干證據是該證據提供者之商業或隱私資料,有些則係情報提供者只願提供偵審之用,而害怕讓被告及其他人知悉,如果被取為訴訟目的外使用,因會造成個人秘密的洩漏、名譽受損或被威迫、賄賂等,將造成民眾對偵查及審判機關之不信賴,使原本就不太願意作證的證人更不願出庭作證,這樣下去,恐影響民眾提供重要情報予司法或警察機關的意願,因此增加追訴犯罪的困難度,社會安全將無從保障。
我國當下實在應該立即「立法」對開示證據之訴訟目的外使用加以禁止,並仿照日本刑訴法及德國刑法規定,對於違規的人處以刑責。
另一個關鍵問題在於,法院實在不能一再容許辯護人恣意拷貝訴訟光碟外出,因為拷貝行為會造成光碟「內在內容」的佚失,而且拷貝根本不能取代法定的「勘驗」程序,另外也會一再成為訴訟目的外使用的幫兇。最要緊的,定會對人格權造成侵害,偵訊是將非公開談話人的聲音、語調甚至說話當時的情緒均完整存錄,這是當事人的人格權,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尤其是證人,可以這樣糟蹋蹂躪嗎?再想像一下,如果聲音影像流出去而被有心人仿製並從事詐欺、恐嚇犯罪行為,世界會造成什麼後果?
就辯護人公布偵訊錄音影內容,我們建議目前可行的補救措施為:一、將律師送懲戒:公訴檢察官應主動建議法院或以檢察署名義將律師送懲戒。二、聲請禁止該律師之委任:在法庭上主張律師欲以此方式造全民公審…等,企圖影響司法為由,聲請審判長禁止該律師對該案行使辯護權,即從程序的參與當中完全予以排除,此即德國刑訴法所定辯護人排除類型之「辯護人退場機制」。
【2009/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邱忠義/檢察官(新竹市)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現代農民 先有資金再談務農

記者劉曉欣/埔鹽報導自由日報2009/02/21
神農獎得主陳慶輝,也是從跑業務轉跑道來種田,他強調,農村青年返鄉種田,必須要面對技術、資金與行銷的問題,尤其是要面對來自傳統務農長輩的質疑壓力,只有一一克服,才能成為快樂有成就的現代農民。
陳慶輝以經營有機蔬果園獲得神農獎,更被同鄉青年陳國鎮尊稱為貴人與老師,兩人都是出生在農家,又是棄業務轉農,陳慶輝走的是有機農業,陳國鎮走的是安全用藥的溫室蔬果。
陳慶輝以過來人的經驗說,青年要投入農業,不走傳統農業就是需要資金,不論網室或是溫室,都需要成本,但錢投資下去,並不是馬上就會有回收,這跟上班領月薪是大大不同。
「技術與行銷,更是缺一不可。」陳慶輝強調,傳統農業只能填飽肚子,只有努力獲取新技術,並自行建立行銷管道,才能真正以品質來創造利潤,開拓客源。
最後,陳慶輝叮嚀想回家務農青年,如果想與長輩走不同的務農方式,就要先承受質疑的壓力,像是「我種田的時間都比你年紀大,難道你會比我了解嗎?」這類質詢的用語,因為,想要堅持走不同的路,就必須要面對各方的質疑,只有用實際的成果,才能讓壓力變成助力!
記者劉曉欣/埔鹽報導2009/02/21

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更多點子,讓農村活躍起來。

高縣府新點子 土地免費耕種 不怕么巴肚
更新日期:2009/02/18 04:42 林宏聰、洪榮志、李義/綜合報導
公司裁員、放無薪假,家庭沒收入,要怎麼生活?各級政府想方設法謀求對策,高雄縣長楊秋興十七日提出「回歸田園」構想,由縣府出錢承租台糖土地,讓失業或中高齡退休民眾耕種,補貼買菜錢,也許還可因此開創事業第二春。
楊秋興表示台糖在高雄縣內有許多閒置土地,縣府擬編列預算承租,讓失業、中高齡退休人口免費申請耕作,協助民眾戰勝景氣寒冬。
據了解,台糖農場土地租金低廉,一分地(二九三.四坪)年租金約五千元起。楊秋興說,以兩分地為一單位,補助一年僅需一萬元,若以中央政策補助加盟店五萬元來計算,可讓民眾免費耕種五年,效益頗高。
高縣勞工局也計畫推出農業職訓,目前有兩班正在籌畫,其中一班與旗山社大合作有機耕種教學,另一班與竹寮山農場洽談中。參與職訓學員每月可領取約一萬元職訓津貼。
台糖公關組組長劉宗憲說,據他所知,高雄縣從路竹鄉到橋頭鄉都有農地可供承租,旗山鎮附近也有出租農地。目前台糖出租的土地大部分是農業用地,限制農用;非農業用地則須承租人提出使用計畫,經台糖審核後才可以承租。
至於租金問題,劉宗憲強調,台糖土地租金主要根據公告地價訂定,不同地段租金行情也不同。部分較偏遠閒置農地每公頃一年低到三至五萬元,比楊秋興所提的二分地一年一萬元租金還低。
而高雄市政府地政處早已釋出兩千多坪閒置市有地,規畫成七處「銀髮族市民農園」,對象限六十五歲以上市民,每人僅可申請十坪,銀髮族反應熱烈。尤其是自農村隨子女遷居都市的阿公阿嬤,每人只要花五百元保證金,就能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重溫農忙舊夢,物超所值。一四八個名額,一推出就立即被搶光。
也有些是沒有務農經驗的銀髮族,因為時下流行有機蔬菜,嘗試著栽種不灑農藥的蔬菜,營養又安心。前陣子菜價飆漲時,還省了一筆可觀的菜錢。銀髮族除種菜外,又多了一處晨間運動地點,勞動健身,兼具怡情養性作用。林宏聰、洪榮志、李義/綜合報導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投資型保單縮水 業務員代簽挨告

【聯合報╱記者林宛諭/彰化縣報導】2009/02/09

彰化縣民林宛琳幫兒女投保投資型保單,三年內共繳保費二百八十二萬元,想不到景氣變差,連帶影響投資,她上個月一查,保單淨值只剩九十萬元,以保險員當時未讓她兒女親筆簽名要求解約被拒,決定提出民事告訴。
林婦的丈夫說,他們原本想認賠,但日前看到聯合報財經版報導「投資型保單虧了,代簽業務員要賠」,於是先後向金管會、彰化縣消保官提出申訴。
保險公司王姓副理表示,兩份保險合約中,林女兒子因未親自簽名,公司已確認「合約無效」同意退費一百卅多萬元;但她女兒的保單的確是本人親筆簽名,屬有效合約,無法退費。
「去年我先生再三問保險員,我的投資型保單真的保險嗎?能保本嗎?保險業務員還打包票向我說一定保本,沒問題!事後想想,簡直是欺騙」,林宛琳談及此事,還氣得咬牙切齒。
林宛琳的丈夫劉先生說,因為和陳姓保險員是親戚,當初礙於人情才投保,陳姓保險員還便宜行事,未讓他們在外地唸書的兒子親自簽名,而是陳姓保險員代簽,對方也沒有招攬投資型保單的牌照,還向同公司的王姓副理借牌辦理。
他上個月一查,發現保單淨值只剩九十萬元,因看到聯合報報導「投資型保單虧了,代簽業務員要賠」,決定維護自己權益。
劉先生說,保險公司已因兒子的保單沒親簽,願意認定保單無效退費,但女兒的部分仍不願退費,他最近已提出「確認保單無效」民事訴訟,希望金管會能管一管不實招攬保險的保險公司和業務員。
「保險不是要用來救命保命的嗎?怎會變成禿鷹,搶小老百姓的錢?」劉先生說,如果知道保險員這麼不專業,就不會買這兩張保單。
王姓副理說,當初她是看在陳姓保險員與林宛琳的先生有親戚關係,加上陳姓保險員剛接觸這類型投資型保單,基於協助同事立場,才會替陳姓保險員辦理保險。
【2009/02/09 聯合報 記者林宛諭】@ http://udn.com/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金錢的躍升 從金錢發展史找救市靈藥

【聯合報/李維國/報導】2009/01/04
歷史是當下的借鏡。全球金融危機人心惶惶,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新書《金錢的躍升》(The Ascent of Money),從四千年金錢發展史尋找突圍脫困的智慧靈藥。弗格森不僅解說貨幣如何由硬幣變成紙幣,以及金本位制的優缺點,更洞燭先機研判眼前經濟衰退的病根,針砭在金融關係日益糾葛的全球化世界,美國次貸問題為何一發不可收拾,延燒成災。
書名明顯是向科學史家布魯諾斯基(Jacob Bronowski)1970年代由電視腳本寫成的名著《文明的躍升》(The Ascent of Man)致敬。《金錢的躍升》在英國出版時,金融危機方露徵兆,弗格森卻預見許多現今的金融亂象,書因而大紅,美國公共電視還將改編同名電視影集,於今年上檔。
悲觀賣方遲早多過樂觀買方;貪婪終究變成恐懼
在弗格森眼中,金融史是所有歷史的背景故事,「由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金錢的躍升始終是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一種創新、適應到整合的複雜過程,與科學發展同樣重要」。他相信:「每一個歷史現象背後都藏有金融線索。」美國內戰時,南方政府就是缺少現金、工業能力和人力才失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建築的輝煌成就,追溯起來,是因義大利銀行家將東方和阿拉伯的數學應用於金融。
「荷蘭共和國靠史上第一個現代股票市場,在財政上勝過擁有世界最大銀礦的哈布斯堡帝國;法國帝制不靠革命無法推翻,但一個蘇格蘭殺人犯Nathan Rothschild創造了史上第一次股市泡沫,瓦解了法國的金融體系,他和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同樣功不可沒。1880年代全球第六富國阿根廷到1980年代變成通膨嚴重的窮國,國力衰退全是愚蠢的金融政策造成。」
達爾文理論也是弗格森演繹說理的重要依據:金融體系不斷隨著環境改變更新,它的演化有賴滅絕和新生。「金融史基本上是制度性突變和天擇的結果。與自然界法則相同,金融史的演化取決於地緣政治的鬥爭和金融危機的大崩解。」金融史給人最大的教訓是:所有榮景的泡沫早晚都會破滅。悲觀的賣方遲早會多過樂觀的買方;貪婪終究變成恐懼。金融亂局在歷史上一再重演,長期來看,短期混亂再正常不過,人類想盡辦法避免,終究徒勞。
中國兩千六百多億美金盈餘,大半都借給美國
將歷史事件和當下現況並比對照,是本書最大賣點。弗格森指出,近代的金融革命推動印度和中國在短短一個世代由貧窮到富有,是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經濟轉型。他將1870到1914年全球化帶來的國際投資,類比地球村時代大規模的資金流動,指出兩者差異:十九世紀多是英法和歐洲已開發國家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目前是仍在發展的中國資助美國的消費。
中國家庭、企業的高儲蓄率與美國依賴貸款提前消費形成鮮明對比,「2007年美國必須向世界借貸八千億美金,中國卻有兩千六百多億盈餘,大半借給美國,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美國的債主」。弗格森相信,這是2008年金融泡沫破滅的重要原因,「亞洲豐沛的儲蓄後盾是美國房貸市場資金橫流的動能,讓沒收入、沒工作也沒資產的美國人取得全額房貸。」
由榮景擺盪到大蕭條,興與衰只是情感波動的產物
「中─美國(Chimerica)是極佳的雙子國,占全球陸地十分之一、人口四分之一,過去八年卻創造全球經濟產出的三分之一,帶動超過二分之一的全球經濟成長。」但中美關係是否會惡化為某種貿易戰,不得不中止目前的全球化?弗格森以史為鑑:十九世紀的全球化終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前世人對時代的脆弱毫無警覺,有人更深信強權間發生戰爭在經濟上全無可能,因為「國際金融相互依賴太深」。
弗格森視金融市場為「人類的鏡子」,放大世人更迭變動的弱點、心態和價值觀,「由情勢大好的榮景擺盪到情勢嚴峻的大蕭條,興與衰都只是人類情感波動的產物。傷疤和美麗肌膚在我們眼中同樣清晰,那都不關鏡子的事。」
【2009-01-04/聯合報】李維國

不當旅鼠-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聯合報/城國斌】2009/02/02
金融風暴的「震央」,美國,1月20日之後,換上新的領航者,歐巴馬。他在就職大典所楬櫫的核心概念,「負責任的新時代」,儘管是對美國人民所講,然而用來審視過去之時的種種,正好可以作為投資人超越過往、展望未來的新起點。
著名經濟學者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分析歷史上的重大泡沫事件,往往肇因於某些外在衝擊、改變了人們對獲利機會的預期。而過度寬鬆的信貸,幾乎每每成為歷史上泡沫的助燃劑。
而在此時市場也往往陷於「樂觀」甚至「瘋狂」,例如網路股、國際油價飆漲…等我們幾乎可在過往屢見不鮮的事件中,發現此一循環。去年的金融風暴,也不例外。
回歸思考 揮別旅鼠現象
研究上,加州大學行為經濟學家歐迪恩(Terrance Odean),則更清楚地直指了群眾的「旅鼠現象」:多數人所購入的股票,往往追隨市場潮流。在「旅鼠現象」下,多數人選擇追隨潮流,而放棄了自己思考、判斷的責任。
回歸研究 不要追逐泡沫
後金融風暴的時代,負責任的時代,提醒我們:一個了解各種投資事物本質的新階段,已經到來。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在於「重回『研究』的基本面」。
首先,我們已然了解到、也經歷過,「泡沫」的成形與消滅,將會不斷重演,而「價格的攀升」,將會是永遠的興奮劑,讓更多「旅鼠現象」上演。
回歸投資 參與企業未來
現在是回歸企業基本面的時候了。股票已被誤解為「交易目的」太久了,只將眼光侷限在目標價、消息面。然而作為一個投資者,股票只是一張門票,藉著它,投入資本,去參與企業的未來。股價成為一種買門票的成本,而非衡量成效的最終成果。
在這部分,除了了解企業在營運數字上、這種「數量化」的表現之外,「質」方面的研究,是過往許多人欠缺了解的面向。費雪(Philip A. Fisher)對此有相當多深入觀察,他所提及的企業營運策略、人的因素,在變動的2009年,會更顯重要。我也將在往後與大家分享更多。
回歸商品 了解內涵本質
而現在也是回歸理解商品基本面的時刻了。如果平時沒有親自參與企業研究,而以基金、投資型保單參與市場成長,此時同樣要重回「基本面」,去了解各種金融商品的本質。尤其,在爆發了連動債、美國馬多夫事件後,我們的警覺心,更要提升。同時也要負起責任,去了解想購買的金融商品內涵,包括:
1.實際上的金融商品內容:例如基金裡面的持有標的,投資型保單的內容(這種就要了解兩層:首先是連結哪些商品、接下來是這些商品裡面的實際持有標的;換言之,連結愈多,需要了解的就愈多,才能避免地雷深藏其中)。
2.運作機制:包括周轉率、經理人的更迭…都會影響整體的運作效率和成效。
3.自己所負擔的各種成本:包括手續費、保管費、管理費…等,這是巴菲特常說的會降低投資成效的「摩擦成本」。不過,既然是把資金託付給人管理,支付費用也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你覺得合理。
真正風險 多來自不了解
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於自己的不了解。當不了解的缺口愈大,潛藏的危機也就提升。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投資人應體會完全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過程,花時間做研究,更透徹的了解,將能帶來更大的創造力,那麼即使在不確定中,依然能踏實地,為財富奠定未來成長的基礎。
【2009-02-02/聯合報】 城國斌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

寂滅為樂
禪宗曹洞宗的50代傳人
臨濟宗的57代傳人
文學博士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還有許多的活路可走
說好話、做好事
實修實學的教育家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印度撂豪語 成長率拚7%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法新社瑞士三十一日電】2009/02/01

印度政府高層官員31日樂觀表示,印度經濟抵抗全球下滑的能耐超過中國,2009年將能達成7%的成長率。
印度中央政府「規畫委員會」的副主席阿魯瓦利亞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說:「國際貨幣基金 (IMF)對2009年悲觀,但我們並不悲觀。」
本周稍早,IMF預測印度經濟今年的成長率將會只有5.3%,但印度中央銀行預測將有7%。
阿魯瓦利亞表示,包括資訊科技產品在內,印度的出口受到打擊,不過印度依賴出口的程度不如中國,因此在這方面比中國占優勢
阿魯瓦利亞表示,印度占便宜的另外一點是,印度政府在榮景時期沒有讓盧比升值,因此「存底足夠」。
印度科學科技部長席巴爾則指出,印度雖然有很多人失業,但他們大多屬於技術熟練工。他說:「在印度被解雇的人是熟練工,他們能夠找到工作。」外國廠商想辦法降低成本的時候,印度將會接到更多外包工作。
席巴爾表示:「我沒有說7%很容易,我是說我們會做到。」
【2009/02/0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