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祖姑婆(媽祖)

平簡介
壹:媽祖俗名林默,一般民間稱林默娘,其娘字乃對女子的稱呼而來,而非其名,生於宋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為五代閩 王林愿之第六女(张燮《东西洋考》)。少能言人禍害,亦懂醫藥,能生人福人,未曾以死與禍恐嚇人,故莆田人皆願與之往來,愛敬如母。卒後即有徒眾朱默兄弟 為之揚靈宣威。但因其生前所傳教義宗旨未獲政府認同,故莆田之士大夫縱使愛之敬之,但格於朝廷功令,對媽祖生前事蹟,亦罕加記載。媽祖終生未嫁,亦無後 裔,世壽約六、七十歲,葬於莆田縣之寧海。西元1086年,寧海居民合力建廟崇祀,媽祖信仰從此開始播揚於世(蔡相煇: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127-8)。          
 資料來源:節錄: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A%BD%E7%A5%96&variant=zh-tw

貳:媽祖神格化之生平記載

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祖先原籍河南,代代均是官高爵顯,更是福建望族之一稱九牧林。係林姓南遷入閩后晉安郡王林祿公二十二世孫,林愿字惟慤公之第六女始祖唐林披公生子九俱賢,當憲宗時,九人各授州史,號九牧林氏。
      媽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貞元四年(西元788年)明經出身,為西川節度推官。元和元年(西元806年),西川節度使劉闢謀反,派劊子手持刀脅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無畏懼地叱罵:死即死,我頸豈頑奴礪石耶?劉見其大義凛然,终不敢殺。川亂平后,擢為邵州刺史。卒后賜諡忠烈。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灣沿岸,地名叫忠門,即表其忠節之意,現在地名仍舊。 
      高祖州牧園公,乃邵州史蘊公孫,五代時仕閩。曾祖保吉公,五代周顯德元年(西元954)任統軍兵馬使,時劉崇自之為北漢,周世宗命都檢點趙匡胤督戰于高平山,保吉與有功焉,棄官而歸隱于莆田之賢良港。祖父孚公,承襲世勳,為福建總管。媽祖父親惟愨公,宋初為福建都巡官。母親王氏。
       媽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享年二十八歲。默娘出生之前,父母已有一男名洪毅及五個女兒,惟獨子體弱多疾傷感一子單薄,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再賜麟兒,以光耀林家宗嗣綿延。值宋建隆元年(西元960)歲次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有一道紅光昌瑩奪目,從西北方射入王氏房內,異香氤氳不散,王氏俄而娩,不料又生下一個女嬰,大失所望,由於時顯有祥瑞徵兆必非等閒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出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彌月不聞啼聲,乃取名默;及長,人呼她為默娘這裡的,不是媽媽之意,而是姑娘小姐的敬稱。(後來則尊稱為媽祖。這裡的,也不是媽媽而是奶奶之意。連在一起稱呼,是對年高德劭的女人的尊稱。因此,媽祖這個名稱,就傳遍世界,代代相傳至今。莆田林氏族人暱稱她為姑媽。這裡的,同樣是奶奶的意思。因呼姑媽,則神以為她是外家人(即娘家人),就更親了。也有稱她為林姑娘的,因為她原是沒出嫁的姑娘。外地及台灣林姓族人,有的稱她為姑婆,它是莆田音姑媽的轉義;有的稱姑祖婆,則是姑媽媽祖合為一體的尊稱。但是隨著媽祖信仰的流傳及年代的加長,人們對媽祖的稱呼也從姑娘慢慢變成姑娘的媽媽,稱「娘媽」,這個稱呼至今在福建漳州一帶仍然保留著;到了清康熙年間又將祂升級為為「娘媽之祖」,簡稱「媽祖」。明清兩代,我們林姓族人也有親切的喚之為「神姑」,或稱「姑婆」,「祖姑婆」,至今民間多數人則稱「媽祖婆」或「祖婆」。也就是說:媽祖這個名稱是清代以後才使用的,以前除了稱姑娘以外,有時也稱之為龍女、神女、靈女;或者是朝廷敕封的封號夫人、妃、天妃,直到清康熙年間才晉封為天后
     幼即聰穎,八歲便到私塾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並且精通文的意義,十歲就經常焚香禮佛,朝夕誦經未曾懈怠,十二歲就精通經史子集。還特別孝順父母、敬愛兄姐,鄉里和睦,人人讚賞。獲得至寶;十三歲時有一位自稱(玄通道人)異士,來到林府傳受默娘儒;道;釋之學理,以及(玄微祕法)三 年後,就告別雲遊四海,此時默娘已經精通儒;道;釋三教之書,自身修持也已到達元神出竅,救世修真的境界,十六歲時,默娘偶見一神道手捧銅符,由井中慢慢 升騰而上,馬上跪地合掌敬禮神道賜其銅符,並授以修真成道之術從此默娘虔心修佛,漸能驅邪救世治病,神通廣大。廿三歲,收千里眼收順風耳兩妖怪,皈依正教往後常在海邊幫助航海的船隻與村民。莆田縣湄洲島附近的人民,都稱呼她為()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默娘二十九歲,自知陽壽已盡,將回歸天庭,在農曆九月八日告知家人:(我心好清淨,塵寰俗世所不樂居,明辰為重陽日,我欲登高遠離俗世。)家人以為默娘所言只是登山觀望海上,並沒將此事放在心上,隔日一早焚香誦經完畢,即出門前往湄峰最高之處。此時空中傳來絲弦管樂之聲,七彩豪光,佈滿天上,默娘於此得道升天,直入雲霄,千里眼與順風耳也一同上朝金闕。湄州一帶居民看見此景,都跪拜叩祝,地方鄉親感念她生時救世之恩,就在當地建廟供奉,尊稱為(通賢靈女)有禱則應,尊為航海守護神。救度生民: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於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雲遊於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要口誦媽祖聖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媽: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後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時還稱(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難產)(疾病)(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娘的。
參考資料:林氏宗譜;大甲鎮瀾宮。

鄭成功與媽祖


據說,鄭成功收復台灣與媽祖保祐無不關係,在當時,至少起到了凝集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1661421日,鄭成功祭拜媽祖後率兩路兵馬向台灣進發,每條戰船上均供奉著媽祖,使戰士們信心倍增。在擊沉荷蘭最大戰艦“海克托”號、消滅荷蘭艦長及數百名士兵後,攻入台灣島,54日赤嵌城荷軍守將投降,166221日台灣城守軍投降。鄭成功收復了台灣,結束了荷蘭殖民者統治台灣38年的歷史。鄭成功還願,改建荷蘭教堂為天妃宮,內供一尊由湄洲祖廟奉來的媽祖像,稱為開基媽祖、開臺媽祖

媽祖信仰

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世界各地媽祖廟共有1,500多座,漢人是遠從大陸渡海而來的,所以保祐海上平安的神明——媽祖,也就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大庄或小庄、山村或漁村、鄉鎮或市街、港口或內山,都可看到媽祖廟。台灣省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中華人網站)。台灣第一座媽祖廟是於永曆十六年九月建於鹿耳門(台澎最早的媽祖廟為澎湖天后宮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臺灣主要的媽祖廟有彰化鹿港天后宮、雲林北港朝天宮、台中大甲鎮瀾宮、台南市大天后宮、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竹南鎮後厝龍鳳宮。北港朝天宮和大甲鎮瀾宮和湄州祖廟結成至親廟。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台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媽祖在中國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台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灣的過海守護神。台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中國媽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張德麟20033),(另見董芳苑200361-4﹔史明199231-2)。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媽祖信仰在臺灣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A%BD%E7%A5%96&variant=zh-tw

歷代褒封 從宋徽宗到清道光為止,媽祖受皇帝褒封多次,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

 宋朝徽宗宣和四年(西元1122)允迪受命出使高麗國,在海上竟遇上大風浪,得媽祖保佑而能平安歸國。因此,媽祖得到朝廷的第一次賜號--徽宗宣和五年(西元1123)傳旨賜給林默娘一塊「順濟」的廟匾。賜封為(南海神女)。高宗紹興五年(西元1135)(昭應)(崇福)。紹興廿五年(西元1155)(崇福夫人)紹興廿六年(西元1156)(靈惠夫人)。紹興廿七年(西元1157)封「靈惠昭應夫人」。紹興三十年(西元1160)(崇靈惠昭應夫人)孝宗乾道二年(西元1166)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乾道五年(西元1169)(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淳熙十二年(西元1184)(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光宗紹熙元年(西元1190)封「靈惠妃」。紹熙三年(西元1192)(靈惠妃)。寧宗慶元四年(西元1198)(靈惠助順妃)。慶元六年(西元1200)封妃父為(積慶侯)。母為(顯慶夫人)。兄為(靈感仙官)。姊為(慈惠夫人)。寧宗嘉定元年(西元1205)(靈惠助順顯衛妃)嘉定十年(西元1217)封「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理宗寶慶元年(西元1225)(靈惠護國助順協正嘉應英烈妃)。寶慶三年(西元1227)(靈惠護國助順協正嘉應慈濟妃)嘉熙三年(西元1239)(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淳祐元年(西元1241)(靈惠護國助順協正嘉應善慶妃)寶祐元年(西元1253)(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寶祐三年(西元1255)(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寶祐四年(西元1256)(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又封(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開慶元年(西元1259)(靈惠護國助順協正嘉應佐濟妃)封「顯濟妃」。景定三年開慶元年(西元1259)(靈惠護國助順協正嘉應佐濟妃),景定三年(西元1262)(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元朝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8)(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護國明著天妃)至元廿六年(西元1289)(護國顯佑明著天妃)。成宗大德三年(西元1299)(輔聖庇民明著天妃);又封(護國庇民明著天妃)。仁宗延祐元年(西元1314)(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文宗天曆二年(西元1329)(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至順元年(西元1331)(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至正十年(西元1350)封妃父(種德積慶侯);母(育聖顯慶夫人)至正十四年(西元1354)(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明朝太祖洪武五年(西元1372)(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成祖永樂七年(西元1409)(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明未清初,鄭成功率領部下,決定乘船跨越海峽收復台灣,船卻在台南鹿耳門不幸擱淺,無法前進,得媽祖顯靈昭應,以潮水助之,順利把荷蘭人打敗而收復台灣。並於永曆十六年九月大興土木,建鹿門聖母廟(台灣的第一座媽祖廟),以答謝媽祖的救命之恩。清朝聖祖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康熙二十年(西元1681)(昭靈顯應仁慈天妃)清朝康熙廿二年(西元1683)靖海侯施琅將軍攻臺澎時有(神靈顯應)奇蹟出現,凱旋回師後奏。康熙廿三年(西元1684),皇上敕封林默娘為(天后)(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後來又加封為(天上聖母),並且派遣使者至湄州祭祀,又撥國幣擴建媽祖廟宇。清聖祖時,嘉封為(天后元君聖母娘娘)。雍正四年(西元1726)(神昭海表)額。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錫福安瀾)匾額。高宗乾隆二年(西元1737)(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乾隆廿二年(西元1757)(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后)。乾隆五三年(西元1788)(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仁宗嘉慶五年(西元1800)(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天后)。嘉慶六年(西元1801)封天后父為(積慶公)母為(積慶公夫人)。宣宗道光六年(西元1826)(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天后)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道光廿八年(西元1848)加封(恬波宣惠)(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宇天后恬波宣惠),文宗咸豐二年(西元1852)加封(導流衍慶)。咸豐三、五、七年(西元1853-5-7)封號全名計六十四字:(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要再加封,經禮部核議,認為封號字數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只加上(嘉佑)貳字。

參考資料來源:(本節紅色標記同維基百科資料)。大甲鎮瀾宮。
參考網站: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fj.xinhuanet.com/mazu/2004-10/27/content_4118389.htm
http://www.mazu.hk/mazuwh.htm
http://big5.news.hakkas.org
http://www.zmeps.hlc.edu.tw/94web/board/stureplyall.asp?topicid=21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A%BD%E7%A5%96&variant=zh-tw

相關網站連結:
認識媽祖:http://www.mazutaiwan.org/story_01.htm
湄洲在線:http://www.mozoo.net/
台南迎媽祖拾遺記事http://weber.tn.edu.tw/C02/14-1art.htm
媽祖傳說: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20031117/0014593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